第52章
好一出栽赃嫁祸!
侯严武攥拳,“他纪宁不依不饶,拿我侯家开刀,也别怪我对他下手!”
侯远庭唰地抬起头,“父亲要做什么?”
侯严武冷哼一气,快步折回桌前抽出一张白纸,抬笔疾书。
夜深时分,信鸽隐没在暗色中,向着远方飞去。
第55章 春宴
“春宴”当日恰逢休沐,云顶山远在城外,需得赶早出发,因此用过早膳后,纪宁换了身儒衫,带着一名家仆便出门乘车。
到了府门前,一辆装潢素朴的马车拦住了二人的去路,马车门帘掀开,探出头的是同样一身儒衫的萧元君。
纪宁一愣,既是没料到他会来,亦是没见过他这身打扮。
“参见陛下。”
他一个弯腰抬头的功夫,萧元君已走下马车,站在了他面前。
“先上车。”萧元君朝他伸出手。
纪宁错开身,不偏不倚避开那只手,转而道:“陛下先行。”
对于他的疏离,萧元君早已习以为常,他识趣的没有多言,转身踏上马车。
二人入内,前后脚落座。
瞥见木几上没了热气的杯盏,想来对方应是等候多时,纪宁遂问:“陛下到访怎不派人通传一声?”
萧元君眉眼柔亮,藏着喜色,“倘若派人通传,定会让你慌慌张张,”
他取来身侧的手炉递过去,“醉颜呢?怎么没见他一起?”
阿醉昨夜被兰努尔借去了酒楼,一夜未归。纪宁接过手炉只答:“他有事,没叫他跟随。”
想起萧元君似乎也没带侍卫,他不免多问一句,“陛下既要外出,怎么也没带侍卫?”
察觉到这话里的一丝关切,萧元君眉尖一扬,“今日微服,不便过于招摇。但你放心,我已命一队御前卫乔装等候在山下,依令而动。”
如此,纪宁稍宽了心。
轱辘碾过车道,悠悠启程,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。纪宁看着车窗薄纱外的影影绰绰,旁侧的萧元君则目不转睛地盯着他。
前世这个时候,二人连心平气和的坐着说说话都做不到,如今却能相安无事同处一片“天地”中,萧元君如何能不感到庆幸?
他绵长的目光滑过纪宁的肩骨,看到衣料下凸起的骨骼时,心中的庆幸却又荡然无存。
这人听了他的话没再服药,可停药后的弊端也日益明显。
想起自己派去境外寻医的人至今没有传回消息,萧元君免不得心慌了起来。
他信誓旦旦要纪宁信自己,可万一自己连他的命都保不住……
斜处的注目迟迟不离开,纪宁蹙眉,他移眸看去,却见对方脸色难受得厉害,嘴边的嗔怪转了个弯儿变成关怀,
“陛下怎么了?”
萧元君一笑,散去眉间愁色,“无事。”
他转移话题道:“今日相父虽愿同行,但他入朝多年处事谨慎惯了,要他一朝一夕改变想法并非易事。”
似是怕纪宁忧心,他紧着又宽慰道:“不过你不必介怀,我始终与你一条心,相父那边我会想办法说服。”
“陛下多虑。”纪宁道:“赵大人从前和臣虽有诸多不睦,但其用心臣都清楚,他只是说话难听,人无坏心。”
重活一世,对于从前的诸多“恩怨”,纪宁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
他坦言道:“前世赵大人每每在朝堂上批驳我的提议,看似与我水火不容,实则替我挡下了朝中不少暗箭。若没有他明着骂我,叫旁人以为他对我恨之入骨,又怎能压住朝中暗流?”
“恐怕,那时我的处境要更为艰难。”他垂眸,许久后道了句,“陛下用心,亦是如此,臣一直都知道。”
话音落,萧元君已全然滞住。
他以为从前自己和赵禄生的“刁难”,纪宁必定是怨他们的,但没想到这人居然什么都知道。
只是看着这人如此平静地说出这番话,他心里怎么都无法安定。
这些话换做从前,哪怕是他亲口道出,纪宁都必定不听。而如今的这份平静,倒像是历经生死后的释然。
这种“释然”让他感到不安,他很不喜欢。
马车驶出城门,往西再行三十里抵达山门。
云顶山下,四方学子云集,因山上无车马道,往来车辆只能停在山门处,游人则需徒步上山。
寻了处避人的地方,纪宁同萧元君下车。
二人并肩,入目先瞧见一左一右的茶棚和面摊,继而是站在茶棚下四处睃视的赵禄生。
赵禄生手持一把折扇,穿着同样纯白的儒衫,分明是书生装扮,套在他身上却像个教书先生。
鲜少能见到他如此松散的一面,纪宁和萧元君都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二人上前,齐声道:
“赵兄。”
“赵兄。”
赵禄生惊得一哆嗦,回头看清来人,老脸跟着红了起来。
他别扭地干咳了两声,先是朝萧元君点点头,随后摆手,“二位,请,请。”
他三人因来得稍晚,到地方时空余桌椅只剩一张,三人几番你谦我让,终是全数挤在了一张桌案前。
落座一炷香后,学会开始。
一位半老先生出面主持,浅谈了几句后便是各方学子畅所欲言。
作诗的、写赋的、讲些离奇怪谈的……场面十足的吵闹。
等了半天都没听到投趣的,赵禄生有些坐不住。他不由嘀咕:“尽是些文人俗学,无一点用处。”
他声音虽不大,可奈何周围坐着的站着的全是人,话说完便被人听了去。
一站在他们身后的年轻人当即嚷道:“老先生这话说的,当今这俗学无用的责任不在你我,而是世道问题。”
赵禄生没成想自己的话能被听了去,虽慌张却未露怯。他端正身姿,回头,“世道有问题?有何问题?”
年轻人打量了他几眼,似是对他身份起了疑心,“老先生好面生,往年怎没见过你?”
赵禄生不接他的话,只问:“后生,今日我来就是为了讨教,还请解惑,如今世道究竟如何?”
年轻人哼了一气,挤开人群站到赵禄生跟前,
“老先生真是不闻窗外事。你说我等刚刚说的是俗学,试问在座的谁不知道纸上谈兵终觉浅?谁不想入仕为官,为国为民?但这路都被皇亲贵胄占了去,我等还哪儿来的路?”
年轻人一口气说完,便有人上前拽他,叫他谨言慎行。
这春宴终归是民间聚会,这里的人都留有谨慎之心,不敢妄议国事。
见年轻人话未说完,赵禄生又还想追问,为打消众人顾虑,纪宁出声道:“诸位,在下有件事想请教大家。”
他撑住桌案站起身,朝众人行了一礼,随后慢慢道来:
“在外域有一国度,开国明君感念老臣从龙之功,特下令凡有功之臣子弟,可袭承官位。此举本为收拢人心,但自新帝登基后,朝中为官者非富即贵,其中滥竽充数者颇多。奈何他们出身皇党世家,根系庞大,难以肃清。面对如此境况,诸位可有破局之法?”
尽管他有意遮掩,可在座的都知道他口中的“国度”即是启国。
场面持续了半柱香的死寂,众人面面相觑不敢开口之际,萧元君起身站到了纪宁身后,他斩钉截铁道:
“我认为若不革旧,此国必亡。”
场中响起阵阵抽气声,依旧无人说话。
纪宁悠悠回头看了萧元君一眼,摇了摇头。
却在这时,耳后传来赵禄生的声音。
“怎么没人说话?只这一个问题就难住你们这些才子了?”
有人不悦斥道:“你这老先生,怎么一张嘴就不说好话?你聪明你先说。”
赵禄生顺势接茬,举杯敲桌道:“立新法,废恩荫,开科举,选贤举能才是正道!”
话一出,无一人反驳。
赵禄生咳了咳,“那么诸位才子认为,应当怎样开始这‘立新法’呢?”
有了前面三人的一唱一和,终于有人愿意出声表态。
“要立新法就要杀一儆百!先将那些滥竽充数者一一找来,该杀的杀,该免的免!”
有人批驳道:“刚刚这位公子不说了吗?那些人都是达官显贵,打狗还要看主人,是你说杀就杀的?”
方才那人又道:“总不是所有人都有个宰相爹吧?先处置了惹得起的,余下的慢慢肃清!”
纪宁和萧元君听罢连连摇头,赵禄生更是呛了口茶。众人听不下去,直叫那人闭上嘴。
这时,又有人提议到。
“自古有‘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’一说。旧党势力强劲,何不推举一支新党与之对抗?待双方斗得两败俱伤,再一举拿下。”
此乃“制衡”之策。
纪宁敛眸,前世他便是这“鹬蚌”中的一员。不过那皆出自他自愿,由他在明面上与皇党抗争,过程虽艰难,收效却是有的。
侯严武攥拳,“他纪宁不依不饶,拿我侯家开刀,也别怪我对他下手!”
侯远庭唰地抬起头,“父亲要做什么?”
侯严武冷哼一气,快步折回桌前抽出一张白纸,抬笔疾书。
夜深时分,信鸽隐没在暗色中,向着远方飞去。
第55章 春宴
“春宴”当日恰逢休沐,云顶山远在城外,需得赶早出发,因此用过早膳后,纪宁换了身儒衫,带着一名家仆便出门乘车。
到了府门前,一辆装潢素朴的马车拦住了二人的去路,马车门帘掀开,探出头的是同样一身儒衫的萧元君。
纪宁一愣,既是没料到他会来,亦是没见过他这身打扮。
“参见陛下。”
他一个弯腰抬头的功夫,萧元君已走下马车,站在了他面前。
“先上车。”萧元君朝他伸出手。
纪宁错开身,不偏不倚避开那只手,转而道:“陛下先行。”
对于他的疏离,萧元君早已习以为常,他识趣的没有多言,转身踏上马车。
二人入内,前后脚落座。
瞥见木几上没了热气的杯盏,想来对方应是等候多时,纪宁遂问:“陛下到访怎不派人通传一声?”
萧元君眉眼柔亮,藏着喜色,“倘若派人通传,定会让你慌慌张张,”
他取来身侧的手炉递过去,“醉颜呢?怎么没见他一起?”
阿醉昨夜被兰努尔借去了酒楼,一夜未归。纪宁接过手炉只答:“他有事,没叫他跟随。”
想起萧元君似乎也没带侍卫,他不免多问一句,“陛下既要外出,怎么也没带侍卫?”
察觉到这话里的一丝关切,萧元君眉尖一扬,“今日微服,不便过于招摇。但你放心,我已命一队御前卫乔装等候在山下,依令而动。”
如此,纪宁稍宽了心。
轱辘碾过车道,悠悠启程,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。纪宁看着车窗薄纱外的影影绰绰,旁侧的萧元君则目不转睛地盯着他。
前世这个时候,二人连心平气和的坐着说说话都做不到,如今却能相安无事同处一片“天地”中,萧元君如何能不感到庆幸?
他绵长的目光滑过纪宁的肩骨,看到衣料下凸起的骨骼时,心中的庆幸却又荡然无存。
这人听了他的话没再服药,可停药后的弊端也日益明显。
想起自己派去境外寻医的人至今没有传回消息,萧元君免不得心慌了起来。
他信誓旦旦要纪宁信自己,可万一自己连他的命都保不住……
斜处的注目迟迟不离开,纪宁蹙眉,他移眸看去,却见对方脸色难受得厉害,嘴边的嗔怪转了个弯儿变成关怀,
“陛下怎么了?”
萧元君一笑,散去眉间愁色,“无事。”
他转移话题道:“今日相父虽愿同行,但他入朝多年处事谨慎惯了,要他一朝一夕改变想法并非易事。”
似是怕纪宁忧心,他紧着又宽慰道:“不过你不必介怀,我始终与你一条心,相父那边我会想办法说服。”
“陛下多虑。”纪宁道:“赵大人从前和臣虽有诸多不睦,但其用心臣都清楚,他只是说话难听,人无坏心。”
重活一世,对于从前的诸多“恩怨”,纪宁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
他坦言道:“前世赵大人每每在朝堂上批驳我的提议,看似与我水火不容,实则替我挡下了朝中不少暗箭。若没有他明着骂我,叫旁人以为他对我恨之入骨,又怎能压住朝中暗流?”
“恐怕,那时我的处境要更为艰难。”他垂眸,许久后道了句,“陛下用心,亦是如此,臣一直都知道。”
话音落,萧元君已全然滞住。
他以为从前自己和赵禄生的“刁难”,纪宁必定是怨他们的,但没想到这人居然什么都知道。
只是看着这人如此平静地说出这番话,他心里怎么都无法安定。
这些话换做从前,哪怕是他亲口道出,纪宁都必定不听。而如今的这份平静,倒像是历经生死后的释然。
这种“释然”让他感到不安,他很不喜欢。
马车驶出城门,往西再行三十里抵达山门。
云顶山下,四方学子云集,因山上无车马道,往来车辆只能停在山门处,游人则需徒步上山。
寻了处避人的地方,纪宁同萧元君下车。
二人并肩,入目先瞧见一左一右的茶棚和面摊,继而是站在茶棚下四处睃视的赵禄生。
赵禄生手持一把折扇,穿着同样纯白的儒衫,分明是书生装扮,套在他身上却像个教书先生。
鲜少能见到他如此松散的一面,纪宁和萧元君都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二人上前,齐声道:
“赵兄。”
“赵兄。”
赵禄生惊得一哆嗦,回头看清来人,老脸跟着红了起来。
他别扭地干咳了两声,先是朝萧元君点点头,随后摆手,“二位,请,请。”
他三人因来得稍晚,到地方时空余桌椅只剩一张,三人几番你谦我让,终是全数挤在了一张桌案前。
落座一炷香后,学会开始。
一位半老先生出面主持,浅谈了几句后便是各方学子畅所欲言。
作诗的、写赋的、讲些离奇怪谈的……场面十足的吵闹。
等了半天都没听到投趣的,赵禄生有些坐不住。他不由嘀咕:“尽是些文人俗学,无一点用处。”
他声音虽不大,可奈何周围坐着的站着的全是人,话说完便被人听了去。
一站在他们身后的年轻人当即嚷道:“老先生这话说的,当今这俗学无用的责任不在你我,而是世道问题。”
赵禄生没成想自己的话能被听了去,虽慌张却未露怯。他端正身姿,回头,“世道有问题?有何问题?”
年轻人打量了他几眼,似是对他身份起了疑心,“老先生好面生,往年怎没见过你?”
赵禄生不接他的话,只问:“后生,今日我来就是为了讨教,还请解惑,如今世道究竟如何?”
年轻人哼了一气,挤开人群站到赵禄生跟前,
“老先生真是不闻窗外事。你说我等刚刚说的是俗学,试问在座的谁不知道纸上谈兵终觉浅?谁不想入仕为官,为国为民?但这路都被皇亲贵胄占了去,我等还哪儿来的路?”
年轻人一口气说完,便有人上前拽他,叫他谨言慎行。
这春宴终归是民间聚会,这里的人都留有谨慎之心,不敢妄议国事。
见年轻人话未说完,赵禄生又还想追问,为打消众人顾虑,纪宁出声道:“诸位,在下有件事想请教大家。”
他撑住桌案站起身,朝众人行了一礼,随后慢慢道来:
“在外域有一国度,开国明君感念老臣从龙之功,特下令凡有功之臣子弟,可袭承官位。此举本为收拢人心,但自新帝登基后,朝中为官者非富即贵,其中滥竽充数者颇多。奈何他们出身皇党世家,根系庞大,难以肃清。面对如此境况,诸位可有破局之法?”
尽管他有意遮掩,可在座的都知道他口中的“国度”即是启国。
场面持续了半柱香的死寂,众人面面相觑不敢开口之际,萧元君起身站到了纪宁身后,他斩钉截铁道:
“我认为若不革旧,此国必亡。”
场中响起阵阵抽气声,依旧无人说话。
纪宁悠悠回头看了萧元君一眼,摇了摇头。
却在这时,耳后传来赵禄生的声音。
“怎么没人说话?只这一个问题就难住你们这些才子了?”
有人不悦斥道:“你这老先生,怎么一张嘴就不说好话?你聪明你先说。”
赵禄生顺势接茬,举杯敲桌道:“立新法,废恩荫,开科举,选贤举能才是正道!”
话一出,无一人反驳。
赵禄生咳了咳,“那么诸位才子认为,应当怎样开始这‘立新法’呢?”
有了前面三人的一唱一和,终于有人愿意出声表态。
“要立新法就要杀一儆百!先将那些滥竽充数者一一找来,该杀的杀,该免的免!”
有人批驳道:“刚刚这位公子不说了吗?那些人都是达官显贵,打狗还要看主人,是你说杀就杀的?”
方才那人又道:“总不是所有人都有个宰相爹吧?先处置了惹得起的,余下的慢慢肃清!”
纪宁和萧元君听罢连连摇头,赵禄生更是呛了口茶。众人听不下去,直叫那人闭上嘴。
这时,又有人提议到。
“自古有‘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’一说。旧党势力强劲,何不推举一支新党与之对抗?待双方斗得两败俱伤,再一举拿下。”
此乃“制衡”之策。
纪宁敛眸,前世他便是这“鹬蚌”中的一员。不过那皆出自他自愿,由他在明面上与皇党抗争,过程虽艰难,收效却是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