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
二来,王氏经营着京都城最大的草药商铺,他日后寻药更加方便;
三,则是为数月后的流民入京,瘟疫爆发做准备。
只要侯家接过了替纪宁寻药的担子,纪宁就可提前遣散府中道士,不再落下“求仙问道”的把柄,往后就无人能将“瘟疫泛滥时草药紧缺”的根源追究到他身上。
此局不算周密,但胜在一举三得,效果显著。
退朝后,萧元君单独叫人将纪宁和赵禄生传召至万岁殿。
去的路上,二人同行。
朝堂上纪宁虽是装病,但他身子确实不如从前,路上风凉,吹了几次便免不得咳嗽。
听他咳了半程路,走在前方的赵禄生终于忍不住吭声。
“纪大人,”他面带讥讽,揶揄道:“在老夫面前,就不用装了。
“咳咳。”纪宁不急着为自己喊冤,他问:“赵大人为何说,咳咳,说我在装?”
赵禄生丢给他一记“这还用说”的眼神,“你和陛下的这出戏也就唬唬旁人,唬不住我……”
毕竟一个是他从小看到大的帝王,一个是知己知彼的同僚,两人什么性子,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,他心里门儿清。
方才朝堂上他之所以不戳穿,只是因为这是陛下设的局,拆不得。
不过顾及同僚一场,他好心提醒,“这戏不高明,等侯家反应过来,想出对策,纪大人怕要引火上身。”
第54章 局
面对赵禄生的“好意”,纪宁罕见的没有出言回噎,他夸了一句“赵大人果真心明眼亮”,
攥起袖子忍下喉间痒意。
待到了地方,海福领着两人入殿。
二人走进书房时,萧元君已早早等在书案前。不等他们行礼,帝王率先迎上赵禄生,客气地邀他落座,
“相父免礼,快快请坐。”
帝王殷勤的架势叫赵禄生受宠若惊,然而不待他消化完,就见萧元君转而朝纪宁走去,语气出乎意料的柔和。
“你也赶紧坐下。”
纪宁款款行礼,颌首低头间,眉眼晃过一丝微妙的赧意。
赵禄生顿时觉出氛围古怪,他按捺住疑虑,悄默声的继续留意着二人。
安顿好纪宁,萧元君再自然不过地坐到了他身侧。随即,他拾起茶壶斟了杯水,送到纪宁面前,方才对上赵禄生的目光,悠悠说道:
“今日叫相父前来,是想聊些‘关门话’。”
闻言,赵禄生太阳穴突突直跳,这帝王的“关门话”可不是随便能听的。他瞥一眼纪宁,见对方正气定神闲地端杯饮茶,应是对此事早已知情。
他道:“得陛下信赖,老臣感激涕零。”
萧元君笑道:“你二位都是自己人,朕自然信得过。”
他稍作停顿,缓声道:“今日朝堂上,相父应当看出了端倪罢?”
赵禄生一怔,不敢轻易作答。犹豫间,他瞟见对面的纪宁正看着自己,一副未笑含笑的模样。
想起方才入殿前,自己多嘴拆穿这人的“把戏”,如今反倒不好装傻充楞。
他含糊道:“回陛下,臣确实有所觉察。但陛下的安排自有一番道理,臣不应过问。”
听出他在打马虎眼,萧元君索性直接挑明,“淮将军回京前曾飞书予朕,告知朕有一波南地流民即将入京。流民入京必携隐患,为防患于未然,朕和右相这才出此下策。”
南面,南王的封地。南王一贯与侯家、王家交好,而纪宁与侯家又结怨已久,如此一来……
赵禄生稍稍整理了头绪,便猜出这波流民大概来者不善。
虽不知帝王和纪宁的具体计划,但此事关乎一国民生,他身为左相不能置之不理。
他问:“请问,陛下认为‘隐患’具体在何处?”
萧元君提醒道:“南地多瘴气,每逢夏冬时分,疫病猖獗。”
赵禄生心下骇然。
若当真有人因一己私怨行害国伤民之事,其心可诛。
心知今日是帝王的“请君入瓮局”,他如今也甘愿入局,“兹事体大,请陛下明示。”
萧元君释笑,“那就有劳相父全权负责安顿流民一事,定要维护好京都稳定。”
赵禄生低首,“老臣在所不辞。”
萧元君扭头看向纪宁,赵禄生身为两朝重臣,朝中半数老臣都在他的麾下,论起势力不比侯家差。如今这局势唯有拉他入局,方可互相压制,维系表面太平。
一事了,纪宁放下杯盏,缓缓开口,“陛下,臣另有一事想要商议。”
说罢,他欲言又止地看向赵禄生。
不等赵禄生反应,萧元君紧忙接话,“有什么事直说就是,相父不是旁人,我相信他与你我是一条心。”
这话傻子都能听出三分不对劲,赵禄生心下连连叫苦,暗道这还有完没完,今日这是一局连一局,非得将他算计干净?
纪宁掩下笑意,一本正经道:“眼看已经过了新年,新法一事是否应当早日确定?”
萧元君装作恍然,“你不说我真忘了。”
他瞧住对面的赵禄生,“相父,这朝中对新法一事意见颇多,朕和右相的想法大致相同,如今想听听你的意见。”
方才都说了是“一条心”,赵禄生哪儿能说出点别的意见。
他双掌搓着膝盖,一阵为难后反问:“陛下想听实话,还是假话?”
萧元君只答:“相父的心里话。”
言至于此,赵禄生索性豁出去了,“好。老臣今日就说点心里话。要变法可以,但绝不是一句话的事,更何况是要撼动祖宗之法。”
他起身,“立法容易,一道圣旨即可,但真正重要的是要有人服法,法不服众,必生惑乱。”
纪宁缓缓起身,“依赵大人所言,如何才能让法服众?”
赵禄生端手,“想要服众,最简单的方法便是顺民意。民心之所向,即是新法确立之根本。”
纪宁噙笑,似懂非懂的模样,“赵大人的意思是,只要是民心所向,即可推行新法?”
赵禄生摇头,“获取民心只是第一步,到这一步最多只能提出新法。关乎其能否顺利推行,最关键的一步是说服各方势力。古往今来,多少变革都是毁在了这一步。”
他停顿一息,直言不讳道:“若皇权集中,大可不必这般忌惮,偏生启国如今的困境是兵权分散,世家鼎盛,稍有不慎就不是变法的事了。”
语罢,纪宁看了赵禄生好一会儿,未吭一声。
那日密谈时萧元君便同他说过,赵禄生并非不愿变法,只是不赞成他激进的做法。
那时想起前世这位“政敌”与自己的种种矛盾,他还不大相信,如今看来,赵禄生对新法的态度似乎并不反对。
该说的已说完,赵禄生朝萧元君俯了俯身,“陛下,老臣的话说完了。”
萧元君迎上前,扶他站直,“相父所言,也是我和纪宁的考量。变法从不是易事,难做,但不可不做。今日叫相父前来只是想问一句,您愿不愿意与我二人同心同行?”
话音落,帝王与纪宁的目光齐齐定在了赵禄生的身上。
后者思忖良久,只回答:“凡是对启国有利的,老臣在所不辞。”
尽管不是肯定的答复,但这个回答也已出乎萧元君和纪宁的预料。
说到底不论新法怎么变,他们的本意都是为了启国。
纪宁而今也知道了赵禄生的想法,他垂眸,姿态多了些许恭敬,“眼下不是没有民声,只是我们久居朝堂听不到而已。我知道一处可以听取民意的地方,赵大人可否愿意一同前往?”
赵禄生问:“何处?”
纪宁答:“本月立春时分,民间墨客汇聚云顶山举办春宴,届时群英荟萃,定有所获。”
春宴此等民间雅事赵禄生早有耳闻,不过听说归听说,他确实不曾接触过,他一口应允,“好,届时我随纪大人一同前去。”
入夜,一只信鸽越过瓦墙,飞入侯府。
书房内,侯远庭立在案前,盯着手拿信纸不说话的侯严武,紧张道:“父亲,怎么样了?”
侯严武阴沉着脸,将掌中两指宽的纸页拍到桌上,“好他个纪宁!铁了心要弄死我侯家!”
一听这话,侯远庭越发着急,“父亲,信上说了什么?”
侯严武拾起信纸丢给他,“你自己看!你我都被这纪宁算计透了!”
侯远庭捡起信纸展开,便见信上只有短短一句话——纪宁乃旧疾复发,切勿上当。
他登觉匪夷,“这,怎么可能?”
侯严武瞪他一眼,“南王送来的情报还能有假?你怎么胳膊肘往外拐?”
侯远庭连忙否决,“没有,不是的父亲,我只是,只是疑惑,纪宁什么时候有的旧疾?”
这是早年发生的事,侯严武倒没怪他不记得。他道:“早年纪宁就是因为伤重才从北疆回京,那时只说他的伤养好了,但现在看来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”
三,则是为数月后的流民入京,瘟疫爆发做准备。
只要侯家接过了替纪宁寻药的担子,纪宁就可提前遣散府中道士,不再落下“求仙问道”的把柄,往后就无人能将“瘟疫泛滥时草药紧缺”的根源追究到他身上。
此局不算周密,但胜在一举三得,效果显著。
退朝后,萧元君单独叫人将纪宁和赵禄生传召至万岁殿。
去的路上,二人同行。
朝堂上纪宁虽是装病,但他身子确实不如从前,路上风凉,吹了几次便免不得咳嗽。
听他咳了半程路,走在前方的赵禄生终于忍不住吭声。
“纪大人,”他面带讥讽,揶揄道:“在老夫面前,就不用装了。
“咳咳。”纪宁不急着为自己喊冤,他问:“赵大人为何说,咳咳,说我在装?”
赵禄生丢给他一记“这还用说”的眼神,“你和陛下的这出戏也就唬唬旁人,唬不住我……”
毕竟一个是他从小看到大的帝王,一个是知己知彼的同僚,两人什么性子,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,他心里门儿清。
方才朝堂上他之所以不戳穿,只是因为这是陛下设的局,拆不得。
不过顾及同僚一场,他好心提醒,“这戏不高明,等侯家反应过来,想出对策,纪大人怕要引火上身。”
第54章 局
面对赵禄生的“好意”,纪宁罕见的没有出言回噎,他夸了一句“赵大人果真心明眼亮”,
攥起袖子忍下喉间痒意。
待到了地方,海福领着两人入殿。
二人走进书房时,萧元君已早早等在书案前。不等他们行礼,帝王率先迎上赵禄生,客气地邀他落座,
“相父免礼,快快请坐。”
帝王殷勤的架势叫赵禄生受宠若惊,然而不待他消化完,就见萧元君转而朝纪宁走去,语气出乎意料的柔和。
“你也赶紧坐下。”
纪宁款款行礼,颌首低头间,眉眼晃过一丝微妙的赧意。
赵禄生顿时觉出氛围古怪,他按捺住疑虑,悄默声的继续留意着二人。
安顿好纪宁,萧元君再自然不过地坐到了他身侧。随即,他拾起茶壶斟了杯水,送到纪宁面前,方才对上赵禄生的目光,悠悠说道:
“今日叫相父前来,是想聊些‘关门话’。”
闻言,赵禄生太阳穴突突直跳,这帝王的“关门话”可不是随便能听的。他瞥一眼纪宁,见对方正气定神闲地端杯饮茶,应是对此事早已知情。
他道:“得陛下信赖,老臣感激涕零。”
萧元君笑道:“你二位都是自己人,朕自然信得过。”
他稍作停顿,缓声道:“今日朝堂上,相父应当看出了端倪罢?”
赵禄生一怔,不敢轻易作答。犹豫间,他瞟见对面的纪宁正看着自己,一副未笑含笑的模样。
想起方才入殿前,自己多嘴拆穿这人的“把戏”,如今反倒不好装傻充楞。
他含糊道:“回陛下,臣确实有所觉察。但陛下的安排自有一番道理,臣不应过问。”
听出他在打马虎眼,萧元君索性直接挑明,“淮将军回京前曾飞书予朕,告知朕有一波南地流民即将入京。流民入京必携隐患,为防患于未然,朕和右相这才出此下策。”
南面,南王的封地。南王一贯与侯家、王家交好,而纪宁与侯家又结怨已久,如此一来……
赵禄生稍稍整理了头绪,便猜出这波流民大概来者不善。
虽不知帝王和纪宁的具体计划,但此事关乎一国民生,他身为左相不能置之不理。
他问:“请问,陛下认为‘隐患’具体在何处?”
萧元君提醒道:“南地多瘴气,每逢夏冬时分,疫病猖獗。”
赵禄生心下骇然。
若当真有人因一己私怨行害国伤民之事,其心可诛。
心知今日是帝王的“请君入瓮局”,他如今也甘愿入局,“兹事体大,请陛下明示。”
萧元君释笑,“那就有劳相父全权负责安顿流民一事,定要维护好京都稳定。”
赵禄生低首,“老臣在所不辞。”
萧元君扭头看向纪宁,赵禄生身为两朝重臣,朝中半数老臣都在他的麾下,论起势力不比侯家差。如今这局势唯有拉他入局,方可互相压制,维系表面太平。
一事了,纪宁放下杯盏,缓缓开口,“陛下,臣另有一事想要商议。”
说罢,他欲言又止地看向赵禄生。
不等赵禄生反应,萧元君紧忙接话,“有什么事直说就是,相父不是旁人,我相信他与你我是一条心。”
这话傻子都能听出三分不对劲,赵禄生心下连连叫苦,暗道这还有完没完,今日这是一局连一局,非得将他算计干净?
纪宁掩下笑意,一本正经道:“眼看已经过了新年,新法一事是否应当早日确定?”
萧元君装作恍然,“你不说我真忘了。”
他瞧住对面的赵禄生,“相父,这朝中对新法一事意见颇多,朕和右相的想法大致相同,如今想听听你的意见。”
方才都说了是“一条心”,赵禄生哪儿能说出点别的意见。
他双掌搓着膝盖,一阵为难后反问:“陛下想听实话,还是假话?”
萧元君只答:“相父的心里话。”
言至于此,赵禄生索性豁出去了,“好。老臣今日就说点心里话。要变法可以,但绝不是一句话的事,更何况是要撼动祖宗之法。”
他起身,“立法容易,一道圣旨即可,但真正重要的是要有人服法,法不服众,必生惑乱。”
纪宁缓缓起身,“依赵大人所言,如何才能让法服众?”
赵禄生端手,“想要服众,最简单的方法便是顺民意。民心之所向,即是新法确立之根本。”
纪宁噙笑,似懂非懂的模样,“赵大人的意思是,只要是民心所向,即可推行新法?”
赵禄生摇头,“获取民心只是第一步,到这一步最多只能提出新法。关乎其能否顺利推行,最关键的一步是说服各方势力。古往今来,多少变革都是毁在了这一步。”
他停顿一息,直言不讳道:“若皇权集中,大可不必这般忌惮,偏生启国如今的困境是兵权分散,世家鼎盛,稍有不慎就不是变法的事了。”
语罢,纪宁看了赵禄生好一会儿,未吭一声。
那日密谈时萧元君便同他说过,赵禄生并非不愿变法,只是不赞成他激进的做法。
那时想起前世这位“政敌”与自己的种种矛盾,他还不大相信,如今看来,赵禄生对新法的态度似乎并不反对。
该说的已说完,赵禄生朝萧元君俯了俯身,“陛下,老臣的话说完了。”
萧元君迎上前,扶他站直,“相父所言,也是我和纪宁的考量。变法从不是易事,难做,但不可不做。今日叫相父前来只是想问一句,您愿不愿意与我二人同心同行?”
话音落,帝王与纪宁的目光齐齐定在了赵禄生的身上。
后者思忖良久,只回答:“凡是对启国有利的,老臣在所不辞。”
尽管不是肯定的答复,但这个回答也已出乎萧元君和纪宁的预料。
说到底不论新法怎么变,他们的本意都是为了启国。
纪宁而今也知道了赵禄生的想法,他垂眸,姿态多了些许恭敬,“眼下不是没有民声,只是我们久居朝堂听不到而已。我知道一处可以听取民意的地方,赵大人可否愿意一同前往?”
赵禄生问:“何处?”
纪宁答:“本月立春时分,民间墨客汇聚云顶山举办春宴,届时群英荟萃,定有所获。”
春宴此等民间雅事赵禄生早有耳闻,不过听说归听说,他确实不曾接触过,他一口应允,“好,届时我随纪大人一同前去。”
入夜,一只信鸽越过瓦墙,飞入侯府。
书房内,侯远庭立在案前,盯着手拿信纸不说话的侯严武,紧张道:“父亲,怎么样了?”
侯严武阴沉着脸,将掌中两指宽的纸页拍到桌上,“好他个纪宁!铁了心要弄死我侯家!”
一听这话,侯远庭越发着急,“父亲,信上说了什么?”
侯严武拾起信纸丢给他,“你自己看!你我都被这纪宁算计透了!”
侯远庭捡起信纸展开,便见信上只有短短一句话——纪宁乃旧疾复发,切勿上当。
他登觉匪夷,“这,怎么可能?”
侯严武瞪他一眼,“南王送来的情报还能有假?你怎么胳膊肘往外拐?”
侯远庭连忙否决,“没有,不是的父亲,我只是,只是疑惑,纪宁什么时候有的旧疾?”
这是早年发生的事,侯严武倒没怪他不记得。他道:“早年纪宁就是因为伤重才从北疆回京,那时只说他的伤养好了,但现在看来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