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问他自己死后,故人们可都好?
可怎么问呢?
怎么问得出答案呢?
瓦罐前腾起一帘热雾,纪宁看见阿醉端着药碗转身,朝他走来……
京都城耳目众多,和前世一样,纪宁在宫中晕倒一事过了不到两个时辰,便有人争先上门探病。
其中真心探望的、借口打探实情的,纪宁悉数都知道。
他一贯不喜在人前示弱,遂让阿醉替自己收拾了收拾,掩盖住病气后挑着见了几人。
待骚动平息,已是傍晚。
书房内,阿醉为纪宁披上外衫,“主子歇息吧。”
接待了一天的来客,纪宁早已倦怠,他朝门外掠了一眼,却道:“不急,还有事。”
阿醉不明,正想问还有何事,就听屋外回廊响起哒哒足音,不多时李管家停在门口。
“大人,宫里来人了。”
纪宁点头,取下披着的外衫递给阿醉,整了整衣襟起身迎接。
前后不过半炷香,就见海福带着一队人马捧着大大小小的物件步入内院。
“老奴参见大人。”
纪宁抬手,“免礼。”
海福噙笑,悄默声打量完人后才说明来意:“陛下听闻大人抱恙,特遣老奴来探望,大人如今可还有不适?”
纪宁道:“烦请公公转告陛下,臣身体并无大碍。”
听见如此回答,海福登时松了口气,想来他今日的罚是免了。他笑道:“陛下体恤大人南巡辛苦,遂于三日后设接风宴,届时还请大人赴宴。”
眼下发生的一切皆在纪宁预料之中,他默声点头,算是应允。见此,海福笑着看向身后。
“这些都是陛下叫奴送来的,陛下口谕,若大人都喜欢便都留下,若有不喜的,陛下再遣人送些别的过来。”
闻声,纪宁看向院中。十几二十人的队伍,人人手捧漆盘,盘中陈列各式珠宝奇珍,阵仗好生阔气。
奇珍异宝他不感兴趣,但圣意不可违,他行礼,“多谢陛下。”
他一松口,海福忙指挥宫人将东西放进屋,唯独留下了末尾捧着漆盒的小太监。
海福笑得一脸殷勤,“大人,陛下特意叮嘱,此物一定要让你过目。”
漆盒打开,映入眸中的是一件官服成衣,通体玄青,金丝做绣,绣的是龙鹤腾云。
再次见到这身官服,纪宁还是愣住了。
旁侧阿醉更是惊愕,唯独海福仍旧笑着:“玄青位尊,金丝价贵,实乃陛下荣宠,望大人心知。”
玄青位尊,金丝价贵,龙鹤腾云……换做旁人必将其当做圣上“荣宠”,可旁人不是他纪宁。
这身官服近乎是依照帝制而作,对他纪宁而言不是荣宠,而是树敌的利刃,日后会为他招来无数祸端。
如若现在将其推开……
长久的沉寂后,纪宁将视线从官服上剥离,他直视海福,俯身作揖。
“陛下荣宠,臣,感激涕零——”
上辈子纪宁过得并不如意,重活一世对他而言理应是一次改变的机会。可他既没有精力再呕心谋划如何让自己的路好走些,亦做不到自暴自弃。
上一世的不如意他不怨任何人。
或许曾经有怨过,但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时,当他不得不死去时,压在他心底唯一在乎的事只有一件——最后的那场仗他赢了,启国赢了,他并未有辱先帝遗诏。
既然而今的一切和前世都不曾有出入,那只要按照前世的做法,最后的结果也必定是必然。
所以哪怕清楚前路坎坷,纪宁仍旧选择重走一遍。
前世他不惧,今生便更不怕。
第3章 接风宴
纪宁身体虽抱恙,但眼下还不到疾重的时候,在府中靠袁四五的汤药养了三日,便堪堪好了些。
接风宴当日,他如约赴宴。
马车停在宫门,主仆二人跟随侍卫走步道入宫。
穿过第一道内门,纪宁正出神,忽听前方响起嬉笑。抬头望去,是一群六人鲜衣少年郎,此时正攀肩勾背,畅然大笑。
眼前儿郎都是世家官宦子弟,面容尚年轻却身着官服,在朝中有一官半职。其中许多面孔因为记忆久远,纪宁已对不上名字,但唯有一人。
那人于旁人不同,穿着定北军的灰布教服,全身除了一对护臂别无装饰。
是侯大将军的次子,侯远庭。
“侯二公子。”
纪宁的思绪从往事抽离,他看见一绿衣少年搭上侯远庭的肩,笑得殷勤。
“右相大人都回京了,你什么时候替我引荐?”
旁侧几人附和。
“是啊。你倒是进了定北军,我们这还没着落呢。”
“我爹早就说了,我要能进去,以后每月月银多加五十两。”
侯远庭丢开绿衣郎的手,颇是自得道:“进定北军得凭真本事,像你们这样的,多活一辈子都进不去。”
绿衣郎也不恼,“就是因为下辈子都进不了,这不才托你帮忙吗?侯兄莫不是进去这么久,连右相大人的面都没见上?”
似被说中了秘密,侯远庭红着脖子道:“大人日理万机,我见不上也正常,待我立下军功,大人自会留意我。”
这话说得颇是豪迈,一旁阿醉笑道:“主子,这侯二公子真是好志气。”
纪宁不语,加快脚步朝人群的方向走去。
从人堆旁路过时,刚才还笑闹的少年速速敛颚含胸,恭敬称呼道:“参见大人。”
纪宁步伐稍慢,侧目对上一束束目光。
上一世在他尚未推行新法削弱世家权力前,这些年少者每每投向他的目光或敬畏、或慕羡。可再之后,这里的人无不恨他、怨他、怒他。
就连如今在他定北军麾下,看似最钦佩于他的侯远庭,最终也成了他在军中的宿敌。
往事在目,纪宁不愿深想,他回正目光,一言不发离去。
到达宴厅时,赴宴的官员已来了七七八八,纪宁一路听着恭维和道贺入座。
他的席位设在帝座右侧,而在对面稍高他一阶的席位上则坐着一花甲老者——赵禄生。
先帝在时为规避前朝“辅相独大”的局面,特将相权一分为二,设左右两相。
纪宁为右,赵禄生为左,二人虽同为两朝元老,先帝钦定的辅佐大臣,可一老一少自共事以来就颇多不合。
赵禄生嫌纪宁急功近利,纪宁嫌赵禄生古板守旧。
朝堂之上凡是一方直抒己见,另一方必句句驳斥。
殿内私语窃窃,赵禄生察觉纪宁在看自己,直了直腰沉脸道:“前些天听说纪大人身体抱恙,现在可好些?”
纪宁谢道:“有劳大人挂心,一切都好。”
赵禄生哼笑,“老夫早就说过大修运河必定劳民伤财,纪大人固执己见,如今差点连自己都搭进去,何苦呢?”
料到对方大抵没好话,纪宁不紧不慢驳道:“开凿运河乃先帝亲批,赵大人若有异议,大可找先帝理论。”
先帝都已百年,要找他理论自然只能百年以后。
赵禄生气得白须发颤,却又得顾忌长者的体面,故而只能冷哼一气,装作无事发生。
正当时,内殿太监通传圣上驾到,百官起身迎接。
萧元君着一身玄青金丝龙袍入殿,似是有心事,只匆匆扫了一眼众人,便示意大家入座。
宴会很快开席,席间觥筹交错,纪宁喝了几杯就觉胸口郁闷,便不再多喝。他放下酒杯,隐隐觉得斜上方有人在看他,不待他确认就听海福悄声唤他。
他抬头看去,只见萧元君脸颊熏红,染有醉意,正用隐含怨念的眼神看着他。
“右相可愿陪朕走走?”
纪宁稍作犹豫,点头应允。
君臣一前一后离殿,待身后喧嚣远去,直至听不见,萧元君遣散跟随的侍从,领着纪宁往湖园深处走。
一路的沉默谁都没有打破,直到渐入四下无人之境,纪宁突觉脚前光影一暗,跟前的君王刹停了脚,回头问他:
“右相不喜朕送的衣裳?”
帝王怒而不发的隐忍变为直白的埋怨,纪宁应道:“陛下恩赐,臣感激涕零。”
萧元君显然不信,“那为何今日不着新衣赴宴?”
纪宁答:“陛下恩赐,理应珍重爱惜,臣不敢随意糟践。”
“一件衣裳而已,爱卿未免过于谨慎。”嘴上虽仍是埋怨,但君王脸上的不悦减缓了多半。
纪宁无奈叹息。
他又怎会不知“赠衣”不过是帝王设的一个台阶,这个台阶他下了,帝王自然高兴。
湖心有风吹来,晃得廊亭的佛铃铃叮作响。
纪宁望着青年帝王的背影,听见他叫自己老师。
“老师。”萧元君远望湖面中央,眉宇间仍绕着一层淡淡的苦楚。
他蹙眉,显得很是不解。
“为什么朕总觉得自登基以后,老师便有意疏远?是朕做错了什么吗?”
可怎么问呢?
怎么问得出答案呢?
瓦罐前腾起一帘热雾,纪宁看见阿醉端着药碗转身,朝他走来……
京都城耳目众多,和前世一样,纪宁在宫中晕倒一事过了不到两个时辰,便有人争先上门探病。
其中真心探望的、借口打探实情的,纪宁悉数都知道。
他一贯不喜在人前示弱,遂让阿醉替自己收拾了收拾,掩盖住病气后挑着见了几人。
待骚动平息,已是傍晚。
书房内,阿醉为纪宁披上外衫,“主子歇息吧。”
接待了一天的来客,纪宁早已倦怠,他朝门外掠了一眼,却道:“不急,还有事。”
阿醉不明,正想问还有何事,就听屋外回廊响起哒哒足音,不多时李管家停在门口。
“大人,宫里来人了。”
纪宁点头,取下披着的外衫递给阿醉,整了整衣襟起身迎接。
前后不过半炷香,就见海福带着一队人马捧着大大小小的物件步入内院。
“老奴参见大人。”
纪宁抬手,“免礼。”
海福噙笑,悄默声打量完人后才说明来意:“陛下听闻大人抱恙,特遣老奴来探望,大人如今可还有不适?”
纪宁道:“烦请公公转告陛下,臣身体并无大碍。”
听见如此回答,海福登时松了口气,想来他今日的罚是免了。他笑道:“陛下体恤大人南巡辛苦,遂于三日后设接风宴,届时还请大人赴宴。”
眼下发生的一切皆在纪宁预料之中,他默声点头,算是应允。见此,海福笑着看向身后。
“这些都是陛下叫奴送来的,陛下口谕,若大人都喜欢便都留下,若有不喜的,陛下再遣人送些别的过来。”
闻声,纪宁看向院中。十几二十人的队伍,人人手捧漆盘,盘中陈列各式珠宝奇珍,阵仗好生阔气。
奇珍异宝他不感兴趣,但圣意不可违,他行礼,“多谢陛下。”
他一松口,海福忙指挥宫人将东西放进屋,唯独留下了末尾捧着漆盒的小太监。
海福笑得一脸殷勤,“大人,陛下特意叮嘱,此物一定要让你过目。”
漆盒打开,映入眸中的是一件官服成衣,通体玄青,金丝做绣,绣的是龙鹤腾云。
再次见到这身官服,纪宁还是愣住了。
旁侧阿醉更是惊愕,唯独海福仍旧笑着:“玄青位尊,金丝价贵,实乃陛下荣宠,望大人心知。”
玄青位尊,金丝价贵,龙鹤腾云……换做旁人必将其当做圣上“荣宠”,可旁人不是他纪宁。
这身官服近乎是依照帝制而作,对他纪宁而言不是荣宠,而是树敌的利刃,日后会为他招来无数祸端。
如若现在将其推开……
长久的沉寂后,纪宁将视线从官服上剥离,他直视海福,俯身作揖。
“陛下荣宠,臣,感激涕零——”
上辈子纪宁过得并不如意,重活一世对他而言理应是一次改变的机会。可他既没有精力再呕心谋划如何让自己的路好走些,亦做不到自暴自弃。
上一世的不如意他不怨任何人。
或许曾经有怨过,但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时,当他不得不死去时,压在他心底唯一在乎的事只有一件——最后的那场仗他赢了,启国赢了,他并未有辱先帝遗诏。
既然而今的一切和前世都不曾有出入,那只要按照前世的做法,最后的结果也必定是必然。
所以哪怕清楚前路坎坷,纪宁仍旧选择重走一遍。
前世他不惧,今生便更不怕。
第3章 接风宴
纪宁身体虽抱恙,但眼下还不到疾重的时候,在府中靠袁四五的汤药养了三日,便堪堪好了些。
接风宴当日,他如约赴宴。
马车停在宫门,主仆二人跟随侍卫走步道入宫。
穿过第一道内门,纪宁正出神,忽听前方响起嬉笑。抬头望去,是一群六人鲜衣少年郎,此时正攀肩勾背,畅然大笑。
眼前儿郎都是世家官宦子弟,面容尚年轻却身着官服,在朝中有一官半职。其中许多面孔因为记忆久远,纪宁已对不上名字,但唯有一人。
那人于旁人不同,穿着定北军的灰布教服,全身除了一对护臂别无装饰。
是侯大将军的次子,侯远庭。
“侯二公子。”
纪宁的思绪从往事抽离,他看见一绿衣少年搭上侯远庭的肩,笑得殷勤。
“右相大人都回京了,你什么时候替我引荐?”
旁侧几人附和。
“是啊。你倒是进了定北军,我们这还没着落呢。”
“我爹早就说了,我要能进去,以后每月月银多加五十两。”
侯远庭丢开绿衣郎的手,颇是自得道:“进定北军得凭真本事,像你们这样的,多活一辈子都进不去。”
绿衣郎也不恼,“就是因为下辈子都进不了,这不才托你帮忙吗?侯兄莫不是进去这么久,连右相大人的面都没见上?”
似被说中了秘密,侯远庭红着脖子道:“大人日理万机,我见不上也正常,待我立下军功,大人自会留意我。”
这话说得颇是豪迈,一旁阿醉笑道:“主子,这侯二公子真是好志气。”
纪宁不语,加快脚步朝人群的方向走去。
从人堆旁路过时,刚才还笑闹的少年速速敛颚含胸,恭敬称呼道:“参见大人。”
纪宁步伐稍慢,侧目对上一束束目光。
上一世在他尚未推行新法削弱世家权力前,这些年少者每每投向他的目光或敬畏、或慕羡。可再之后,这里的人无不恨他、怨他、怒他。
就连如今在他定北军麾下,看似最钦佩于他的侯远庭,最终也成了他在军中的宿敌。
往事在目,纪宁不愿深想,他回正目光,一言不发离去。
到达宴厅时,赴宴的官员已来了七七八八,纪宁一路听着恭维和道贺入座。
他的席位设在帝座右侧,而在对面稍高他一阶的席位上则坐着一花甲老者——赵禄生。
先帝在时为规避前朝“辅相独大”的局面,特将相权一分为二,设左右两相。
纪宁为右,赵禄生为左,二人虽同为两朝元老,先帝钦定的辅佐大臣,可一老一少自共事以来就颇多不合。
赵禄生嫌纪宁急功近利,纪宁嫌赵禄生古板守旧。
朝堂之上凡是一方直抒己见,另一方必句句驳斥。
殿内私语窃窃,赵禄生察觉纪宁在看自己,直了直腰沉脸道:“前些天听说纪大人身体抱恙,现在可好些?”
纪宁谢道:“有劳大人挂心,一切都好。”
赵禄生哼笑,“老夫早就说过大修运河必定劳民伤财,纪大人固执己见,如今差点连自己都搭进去,何苦呢?”
料到对方大抵没好话,纪宁不紧不慢驳道:“开凿运河乃先帝亲批,赵大人若有异议,大可找先帝理论。”
先帝都已百年,要找他理论自然只能百年以后。
赵禄生气得白须发颤,却又得顾忌长者的体面,故而只能冷哼一气,装作无事发生。
正当时,内殿太监通传圣上驾到,百官起身迎接。
萧元君着一身玄青金丝龙袍入殿,似是有心事,只匆匆扫了一眼众人,便示意大家入座。
宴会很快开席,席间觥筹交错,纪宁喝了几杯就觉胸口郁闷,便不再多喝。他放下酒杯,隐隐觉得斜上方有人在看他,不待他确认就听海福悄声唤他。
他抬头看去,只见萧元君脸颊熏红,染有醉意,正用隐含怨念的眼神看着他。
“右相可愿陪朕走走?”
纪宁稍作犹豫,点头应允。
君臣一前一后离殿,待身后喧嚣远去,直至听不见,萧元君遣散跟随的侍从,领着纪宁往湖园深处走。
一路的沉默谁都没有打破,直到渐入四下无人之境,纪宁突觉脚前光影一暗,跟前的君王刹停了脚,回头问他:
“右相不喜朕送的衣裳?”
帝王怒而不发的隐忍变为直白的埋怨,纪宁应道:“陛下恩赐,臣感激涕零。”
萧元君显然不信,“那为何今日不着新衣赴宴?”
纪宁答:“陛下恩赐,理应珍重爱惜,臣不敢随意糟践。”
“一件衣裳而已,爱卿未免过于谨慎。”嘴上虽仍是埋怨,但君王脸上的不悦减缓了多半。
纪宁无奈叹息。
他又怎会不知“赠衣”不过是帝王设的一个台阶,这个台阶他下了,帝王自然高兴。
湖心有风吹来,晃得廊亭的佛铃铃叮作响。
纪宁望着青年帝王的背影,听见他叫自己老师。
“老师。”萧元君远望湖面中央,眉宇间仍绕着一层淡淡的苦楚。
他蹙眉,显得很是不解。
“为什么朕总觉得自登基以后,老师便有意疏远?是朕做错了什么吗?”